世說新語 德行第一 前十篇的感悟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德行第一之一、仲舉禮賢(原文)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
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
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譯)陳蕃(字仲舉)的言行成為當時讀書人的楷模,為官剛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南昌就問徐稚(字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主薄說:“大家伙兒的意思,是請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陳蕃說:“從前周武王乘車到賢人商容家,到當地后連座位也沒坐熱就去了,我要去拜訪一下賢人,有什么不應該呢
”德行第一之二、鄙吝復生(原文)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譯)周乘(字子居)經常說:“我只要一段時間見不到黃憲(字叔度),粗俗貪婪的念頭就又萌生了。
”德行第一之三、萬頃之陂(原文)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
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譯)郭泰(字林宗)到了汝南,拜訪袁閬(字奉高),車子沒有停止行駛,馬沒有解下軛頭就告辭了;到黃憲(字叔度)那里,卻住了整整兩天。
有人問他原因,郭泰說:“黃憲先生猶如一萬頃廣闊的湖水,澄不清,攪不濁,他的氣度很寬廣,實在讓人難測呀。
”德行第一之四、身登龍門(原文)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
后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譯)李膺(字元禮)風度高雅,品德高尚,自視甚高。
想要把弘揚儒教,確定天下是非當做自己的重任。
后輩的讀書人到了李膺家,受到他的接待,就認為自己登龍門了。
德行第一之五、李膺贊賢(原文)李膺嘗嘆荀淑、鐘浩曰:“荀君清識難尚,鐘君至德可師。
”(譯)李膺曾經贊揚荀淑、鐘浩二人說:“荀淑見識卓越,別人很難超過。
鐘浩道德高尚,足以為人師表。
”德行第一之六、真人東行(原文)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
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余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譯)陳寔去拜訪荀淑,因為家里窮,雇不起仆人,就讓大兒子陳紀趕著車,二兒子陳諶手持節杖在后面跟著,孫子陳群年歲還小,也坐在車里。
到了荀淑那里,荀淑讓三兒子荀靖到門口迎接,六兒子荀爽敬酒,其余六個兒子上菜,孫子荀彧還小,就坐在爺爺膝前。
當時太史就向皇帝上奏說:“道德高尚的人已經向東去了。
”德行第一之七、泰山桂樹(原文)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
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譯)有客人問陳諶:“您的父親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負天下盛名
”陳諶回答說:“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樹,上有萬仞高峰,下有萬丈深淵;上承甘露浸濕,下被淵泉滋潤。
這時候桂樹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淵泉有多深呢
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德行第一之八、難兄難弟(原文)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
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
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譯)陳紀的兒子陳群才華出眾,他和叔叔陳諶的兒子陳忠各自評論自己父親的功德,一時爭執不下,就到爺爺陳寔那里問訊,請求公斷。
陳寔說:“陳紀是哥哥,但難說勝過弟弟;陳諶是弟弟,也難說不如哥哥。
”德行第一之九、舍生取義(原文)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巨伯:“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去,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
”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譯)荀巨伯遠道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胡人攻打這里。
朋友對荀巨伯說:“我今天可能沒救了,你快點離開吧
”荀巨伯說:“我遠道來看望你,你卻讓我離開,這種棄義求生的事,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出的
”胡人攻進城內,對荀巨伯說:“大軍來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
”荀巨伯答道:“我朋友有病,我不忍丟下他一個人。
我愿用我的生命換取他的生命。
”胡人聽罷互相說道:“我們這些無義之人,攻進的是有道之國啊。
”于是就撤兵離去了。
這座城池得以保全。
德行第一之十、不失雍熙(原文)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
(譯)華歆和晚輩相處很嚴肅。
即使在家中,也儀態莊重,猶如朝見皇帝那樣講求規矩。
陳紀兄弟卻極隨和,兩家之間并沒有因性格不同而失和。
請根據世說新語中的純孝之報寫一句富有文采的讀后感言
純孝乃得活命之報
德行第一之四十五、純孝之報(原文)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
后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郡即日便征。
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
戰于滬瀆,敗。
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
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譯)吳郡的陳遺,在家里十分孝順父母,他媽媽喜歡吃鍋巴,陳遺在任吳郡主薄的時候,總是帶著一個袋子,每次煮飯,就把鍋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時送給母親。
后來遇上孫恩攻打吳郡,袁山松當日帶兵出征,此時陳遺已經收集了好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就帶上隨軍出發了。
滬瀆一仗,官軍大敗逃潰,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餓死了,惟獨陳遺因為有鍋巴得以活了下來。
人們認為這是他篤行孝道的報答。
純孝乃得活命之報
請根據世說新語中的純孝之報寫一句富有文采的讀后感言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孝順我們的父母,有付出,一定就會有回報。
我們孝順了父母,上蒼也會感動,我們的孝心,一定也會和陳遺一樣得到回報
《世說新語》中,任意五則的感悟
謝太傅在一個寒冷的冬天里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和輩侄講說詩文。
謝太傅高興地說:這白雪紛紛揚揚像什么?.........
需要《世說新語》三則(劉義慶) 詠雪 道旁李樹 復裈三篇文章的讀后感
復裈韓康伯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
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復裈。
”兒云:“已足,不須復裈也。
” 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
” 母甚異之,知為國器。
道旁李樹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
唯戎不動。
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公大笑樂。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