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對聯興趣的請進:詩書禮樂易春秋.求下聯
詩書禮樂易春秋弓射御數興戰國橫批:六藝齊全
詩書禮樂舞在說文解字中的含義,求高手
宮商角徵風雅頌
詩書禮樂易春秋君子之道,求下聯大神們幫幫忙
琴棋書畫曲詞賦墨客所長
賢師良友在其側,詩書禮樂陳于前,棄而為不善者,鮮矣是什么意思
詩書禮樂,是六經的一部分。
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學派創始人,首創私人講學,晚年編訂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后稱為“六經”。
求解釋對聯:祖遺世澤長新禮樂詩書先哲燕冀須發揚光大,宗留家聲勿替衣冠文物后裔蟬聯要繼往開來。
上聯大概意思:祖輩遺風福澤世人亙古長新先輩的禮樂詩書發源于古時的燕(據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地理著作載,“燕趙”在古時屬冀州之地)地后世需發揚光大;下聯基本類似主要是:囑咐不要忘記先輩的遺風需在以前的基礎上開拓創新。
縱觀兩聯應該是古時燕地的某一個崇尚詩書禮樂的大家族或權貴的祠堂對聯
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
原文】17·2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譯文】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
【原文】17·3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
【譯文】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
【評析】“上智”是指高貴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賤而又愚蠢的人,這兩類人是先天所決定的,是不能改變的。
這種觀念如果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則有其岐視甚至侮辱勞動民眾的一面,這是應該予以指出的。
【原文】15·39子曰:“有教無類。
”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
【評析】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
他辦教育,反映了當時文化下移的現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級、階層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種機會。
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受教育。
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中國古代私學的先例,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釋】(1)文:文獻、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
(3)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實之謂信。
誠實的意思。
【譯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評析】本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內容。
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內容。
孔子注重歷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常帶領他的學生周游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治者進行游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
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
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三個方面。
【原文】11·3德行(1):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2):宰我、子貢。
政事(3):冉有、季路。
文學(4):子游、子夏。
【注釋】(1)德行:指能實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2)言語:指善于辭令,能辦理外交。
(3)政事:指能從事政治事務。
(4)文學:指通曉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
【譯文】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善于辭令的有:宰我、子貢。
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季路。
通曉文獻知識的有:子游、子夏。
【原文】7·34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
抑(1)為之(2)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3)已矣。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
【注釋】(1)抑:折的語氣詞,“只不過是”的意思。
(2)為之:指圣與仁。
(3)云爾:這樣說。
【譯文】孔子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
不過(向圣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
”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
【評析】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經談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本章又說到“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的問題,其實是一致。
他感到,說起圣與仁,他自己還不敢當,但朝這個方向努力,他會不厭其煩地去做,而同時,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誨別人。
這是他的由衷之言。
仁與不仁,其基礎在于好學不好學,而學又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重在能行。
所以學而不厭,為之不厭,是相互關聯、基本一致的。
【原文】16·13陳亢(1)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2)乎
”對曰:“未也。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詩乎
’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禮乎
’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禮。
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
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3)其子也。
”
【注釋】(1)陳亢:亢,音gāng,即陳子禽。
(2)異聞:這里指不同于對其他學生所講的內容。
(3)遠:音yuàn,不親近,不偏愛。
【譯文】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里聽到過什么特別的教誨嗎
”伯魚回答說:“沒有呀。
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
’我回答說:‘沒有。
’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
’我回去就學《詩》。
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
’我回答說:‘沒有。
’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
’我回去就學禮。
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
”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聽了關于《詩》的道理,聽了關于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
【原文】7·8子曰:“不憤(1)不啟,不悱(2)不發。
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注釋】(1)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2)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3)隅:音yǔ,角落。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
【評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一章繼續談他的教育方法問題。
在這里,他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
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
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
【原文】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1)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2),賜也聞一以知二(3)。
”子曰:“弗如也。
吾與(4)女弗如也。
”
【注釋】(1)愈:勝過、超過。
(2)十:指數的全體,舊注云:“一,數之數;十,數之終。
”(3)二:舊注云:“二者,一之對也。
” (4)與:贊同、同意。
【譯文】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一些呢
”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
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
”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說的,是不如他。
”
【評析】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
他勤于學習,而且肯獨立思考,能做到聞一知十,推知全體,融匯貫通。
所以,孔子對他大加贊揚。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顏回那樣,刻苦學習,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學業上盡可能地事半功倍。
【原文】1·15子貢曰:“貧而無諂(1),富而無驕,何如(2)
”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4)’,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5)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
【注釋】(1)諂:音chǎn,意為巴結、奉承。
(2)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么樣”。
(3)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衛風·淇澳》。
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6)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
”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
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
【評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
孔子對子貢比較滿意,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子貢能獨立思考、舉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贊揚。
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原文】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1)何謂也
”子曰:“繪事后素(2)。
”曰:“禮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與言詩已矣。
”
【注釋】(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詩經·衛風·碩人》篇。
倩,音 qiàn,笑得好看。
兮,語助詞,相當于“啊”。
盼:眼睛黑白分明。
絢,有文采。
(2)繪事后素:繪,畫。
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啟發。
予,我,孔子自指。
商,子夏名商。
【譯文】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
’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后畫畫。
”子夏又問:“那么,是不是說禮也是后起的事呢
”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
【評析】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后素”中,領悟到仁先禮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稱贊。
就倫理學說,這里的禮指對行為起約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禮節儀式;素指行禮的內心情操。
禮后于什么情操
孔子沒有直說,但一般認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認為,外表的禮節儀式同內心的情操應是統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采的圖案。
【原文】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1)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
【注釋】(1)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過人。
【譯文】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
”孔子說:“有父兄在,怎么能聽到就行動起來呢
”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
”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
’你回答說‘有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
’你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問個明白。
”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
【評析】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貫穿于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具體事例。
在這里,他要自己的學生不要退縮,也不要過頭冒進,要進退適中。
所以,對于同一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求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回答。
同時也生動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特點,即因材施教。
【原文】17·19子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譯文】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
”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么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么呢
”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
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
天說了什么話呢
”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竊(2)比于我老彭(3)。
”
【注釋】(1)述而不作:述,傳述。
作,創造。
(2)竊: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誰,學術界說法不一。
有的說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說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說是殷商時代的彭祖。
【譯文】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
【評析】在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則,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
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么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
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后開始形成古文經學派,“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于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原文】9·15子曰:“吾自衛反魯(1),然后樂正(2),雅頌(3)各得其所。
”
【注釋】(1)自衛反魯: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冬,孔子從衛國返回魯國,結束了14年游歷不定的生活。
(2)樂正:調整樂曲的篇章。
(3)雅頌:這是《詩經》中兩類不同的詩的名稱。
也是指雅樂、頌樂等樂曲名稱。
【譯文】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到魯國以后,樂才得到整理,雅樂和頌樂各有適當的安排
上一篇:師范四十年同學聚會感言
下一篇:師生聚會老師感言短語高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