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什么意思
《太平御覽》記載說:“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
后有圣人游日月之處,至于其國,息此樹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號燧人氏。
”由次可見,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的意思應該是:遂人氏(從鳥那里)受到啟示,因此用小樹枝鉆木取火。
燧人鉆木取火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的意思是
圣人感悟到了“鉆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試用小樹枝來鉆火,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什么意思
《太平御覽》記載說:“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
后有圣人游日月之處,至于其國,息此樹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號燧人氏。
”由次可見,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的意思應該是:遂人氏(從鳥那里)受到啟示,因此用小樹枝鉆木取火。
燧人鉆木取火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的意思是
圣人感悟到了“鉆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試用小樹枝來鉆火,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號燧人”的翻譯
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里靈光一閃。
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鉆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
翻譯: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原句:且舉世而譽之而勸,舉世之而不加沮,定乎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翻譯:再說全社會的人都稱贊宋榮子,他卻并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社會的人都責難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為沮喪。
他能認清自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啊。
注釋: 宋榮子,戰國時宋人。
舉世,所有同時代的人。
舉,全。
之,代宋榮子,下句的“之”同。
加,更。
勸,鼓勵,這里是被動用法,可以解作“努力”。
非,責難。
沮,止,這里解作喪氣,泄勁。
定,確定。
內,指我。
外,指物。
分,分別。
辯,通辨,分辨。
境,界限。
斯已矣,如此而已。
北海有魚 其名為鯤下一句是什么
《荀子·儒效》: “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 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 譯文: 聽別人說而自己沒有見到,那么聽得再多,也還會有錯誤;自己見到了但沒有真正弄懂,那么即使 一時能強記,也仍舊不明白它的意思; 真正弄懂了卻不付諸行動,那么懂得再多也還是不能前進一步。
《鉆木取火》文言文翻譯
原文 燧人鉆木取火 遂明國①不識四時晝夜,有火樹名遂木,屈盤萬頃②。
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於③其國,息此樹下。
有鳥若鴞④,啄樹則燦然火出。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號燧⑤人。
注釋 ①遂明國:傳說中的國家名。
②屈盤萬頃:屈盤起來,占的面積有一萬頃。
③於:同“于”。
④鴰:鴟鴞(ch xi o),鳥類的一科,頭大,嘴短而彎曲,吃鼠、兔、昆蟲等小動物,對農業有益。
⑤燧:讀作su 。
遂明國。
可是這里沒有陽光,不分晝夜,四處一片黑暗,根本沒有火。
年輕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樹下休息。
突然,年輕人眼前有亮光一閃,又一閃,把周圍照得很明亮。
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
這時候他發現就在遂木樹上,有幾只大鳥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
只要它們一啄,樹上就閃出明亮的火花。
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里靈光一閃。
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鉆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可是卻著不起火來。
年輕人不灰心,他找來各種樹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樹枝進行摩擦。
終于,樹枝上冒煙了,然后出火了。
年輕人高興地流下了眼淚。
年輕人回到了家鄉,為人們帶來了永遠不會熄滅的火種--鉆木取火的辦法,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
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并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三國演義10回后摘抄+賞析 隨時加賞分
我想問一個問題,摟主是要從10回以后所有的么...這個工程量很浩大阿今天有點晚了,我找我比較喜歡的回合,明天寫一下^^ 第十一回陶謙見玄德儀表軒昂,語言豁達,心中大喜,便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讓與玄德。
玄德愕然曰:“公何意也
”謙曰:“今天下擾亂,王綱不振;公乃漢室宗親,正宜力扶社稷。
老夫年邁無能,情愿將徐州相讓。
公勿推辭。
謙當自寫表文,申奏朝廷。
”玄德離席再拜曰:“劉備雖漢朝苗裔,功微德薄,為平原相猶恐不稱職。
今為大義,故來相助。
公出此言,莫非疑劉備有吞并之心耶
若舉此念,皇天不佑
”謙曰:“此老夫之實情也。
”再三相讓,玄德那里肯受。
糜竺進曰:“今兵臨城下,且當商議退敵之策。
待事平之日,再當相讓可也。
”此劉備讓徐州,前前后后進行了三次~倍顯仁義(不得不佩服他演戲的功力阿).因此劉備只占了下邳,后來更有呂布轅門射戟,皆由此而來.所以算得上是經典事件了.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要奪南郡時說,昔日不占徐州,荊州,今日卻要來奪這小小的南郡,兩人相視一笑.第十二回卻說曹操見典韋殺出去了,四下里人馬截來,不得出南門;再轉北門,火光里正撞見呂布挺戟躍馬而來。
操以手掩面,加鞭縱馬竟過。
呂布從后拍馬趕來,將戟于操盔上一擊,問曰:“曹操何在
”操反指曰:“前面騎黃馬者是他。
”呂布聽說,棄了曹操,縱馬向前追趕。
曹操的靈活應變和狡猾躍然紙上.若非如此,曹操可死百回有余了.同此條者甚多,最經典的是割須棄袍一案.當然這一回還有收典韋,得了山東地界,也算作精彩的地方.第十三回*奸臣當道的一回,略去*第十四回張飛曰:“呂布本無義之人,殺之何礙
”玄德曰:“他勢窮而來投我,我若殺之,亦是不義。
”張飛曰:“好人難做
”玄德不從。
次日,呂布來賀,玄德教請入見。
布曰:“聞公受朝廷恩命,特來相賀。
”玄德遜謝。
只見張飛扯劍上廳,要殺呂布。
玄德慌忙阻住。
布大驚曰:“翼德何故只要殺我
”張飛叫曰:“曹操道你是無義之人,教我哥哥殺你
”玄德連聲喝退。
乃引呂布同入后堂,實告前因;就將曹操所送密書與呂布看。
布看畢,泣曰:“此乃曹賊欲令我二人不和耳
”玄德曰:“兄勿憂,劉備誓不為此不義之事。
”這回先是收了大將徐晃,又給呂劉出了如此毒計,好在他們二人打開天窗說亮話才把事情止住了.這段話可以把劉備的謙謙君子之德和張飛的暴躁,坦誠,疾惡如仇,呂布的虛偽仁義的外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回后來呂布果然翻臉,張飛失守下邳.第十五回當先一人,姿質風流,儀容秀麗,見了孫策,下馬便拜。
策視其人,乃廬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
原來孫堅討董卓之時,移家舒城,瑜與孫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結為昆仲。
策長瑜兩月,瑜以兄事策。
瑜叔周尚,為丹陽太守;今往省親,到此與策相遇。
策見瑜大喜,訴以衷情。
瑜曰:“某愿施犬馬之力,共圖大事。
”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諧矣
”孫策得公瑾,自然是經典片段.可見的周瑜也是十分忠義,一句犬馬之力,便為吳國奉獻一生. 策執慈手笑曰:“神亭相戰之時,若公獲我,還相害否
”慈笑曰:“未可知也。
”策大笑,請入帳,邀之上坐,設宴款待。
慈曰:“劉君新破,士卒離心。
某欲自往收拾余眾,以助明公。
不識能相信否
”策起謝曰:“此誠策所愿也。
今與公約:明日日中,望公來還。
”慈應諾而去。
諸終曰:“太史慈此去必不來矣。
”策曰:“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背我。
”眾皆未信。
次日,立竿于營門以候日影。
恰將日中,太史慈引一千余眾到寨。
孫策大喜。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不分勝負,孫策因為相信其人品,于是成功得到了太史慈的真心相投,所謂不打不相識就是如此.這一回是孫策也是東吳除赤壁外最為風光的一回,先后獲得了日后許多大將,也為孫策留下了小霸王的美名.第十六回只見呂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滿弓,叫一聲:“著
”正是: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畫戟小枝。
帳上帳下將校,齊聲喝采。
后人有詩贊之曰:“溫侯神射世間稀,曾向轅門獨解危。
落日果然欺后羿,號猿直欲勝由基。
虎筋弦響弓開處,雕羽翅飛箭到時。
豹子尾搖穿畫戟,雄兵十萬脫征衣。
” 轅門射戟的出處在此,呂布天下無雙的武功表露無遺.更有小詩妙筆生輝.一日操醉,退入寢所,私問左右曰:“此城中有妓女否
”操之兄子曹安民,知操意,乃密對曰:“昨晚小侄窺見館舍之側,有一婦人,生得十分美麗,問之,即繡叔張濟之妻也。
”操聞言,便令安民領五十甲兵往取之。
須臾,取到軍中。
操見之,果然美麗。
問其姓,婦答曰:“妾乃張濟之妻鄒氏也。
”操曰:“夫人識吾否
”鄒氏曰:“久聞丞相威名,今夕幸得瞻拜。
”操曰:“吾為夫人故,特納張繡之降;不然滅族矣。
”曹操的好色和能言詭辯的經典論據.不過,正因如此,好好的宛城本來已經是囊中之物,卻殺得他痛失愛子和愛將典韋,自己也差點丟了性命.張繡也會狗急跳墻飛蛾撲火,所謂,草(曹)入碗(宛)中活不得.歌淯水吟是三國演義的電視劇在此的配樂,也挺不錯的第十七回操乘馬正行,忽田中驚起一鳩。
那馬眼生,竄入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
操隨呼行軍主簿,擬議自己踐麥之罪。
主簿曰:“丞相豈可議罪
”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
”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
眾急救住。
郭嘉曰:“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于尊。
丞相總統大軍,豈可自戕
”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義,吾姑免死。
”乃以劍割自己之發,擲于地曰:“割發權代首。
”此處體現郭嘉的善解人意,給曹操找了一個那么好的臺階,當然也體現了曹操的治軍嚴明.曹操的軍隊強大自然不是沒有來由的,孔明揮淚斬馬謖和曹操割發代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曹操只是逢場做戲耳.第十八回且說操軍緩緩而行,至襄城,到清水,操忽于馬上放聲大哭。
眾驚問其故,操曰:“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將典韋,不由不哭耳
”因即下令屯住軍馬,大設祭筵,吊奠典韋亡魂。
操親自拈香哭拜,三軍無不感嘆。
曹操愛才之心,前有哭典韋后有哭奉孝,死者自不知,唯獨與生者觀而已.哭一場堪比一篇短歌行.敦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撥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遂納于口內啖之,仍復挺槍縱馬,直取曹性。
夏侯敦是驃悍的(當然從此變為獨眼),曹魏果有猛將~當然,這一回還有賈詡和郭嘉兩大謀士的斗智斗勇,精彩~第十九回謂從者曰:“即送公臺老母妻子回許都養老。
怠慢者斬。
”宮聞言,亦不開口,伸頸就刑。
眾皆下淚。
操以棺槨盛其尸,葬于許都。
后人有詩嘆之曰:“生死無二志,丈夫何壯哉
不從金石論,空負棟梁材。
輔主真堪敬,辭親實可哀。
白門身死日,誰肯似公臺
” 陳登之死,但見曹操心狠手辣,悔當初作縣令時未將他押解朝廷.白門樓真是個不祥之地,死了公臺該輪到奉先了.布告玄德曰:“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
”玄德點頭。
及操上樓來,布叫曰:“明公所患,不過于布;布今已服矣。
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
”操回顧玄德曰
“何如
”玄德答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布目視玄德曰:“是兒最無信者
”操令牽下樓縊之。
布回顧玄德曰:“大耳兒
不記轅門射戟時耶
”忽一人大叫曰:“呂布匹夫
死則死耳,何懼之有
”眾視之,乃刀斧手擁張遼至。
操令將呂布縊死,然后梟首。
因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該段成為永恒的經典.呂布雖是武藝超群,但卻是貪生怕死之輩,為自己抹上了一個不光彩的句號.此處的劉備體現出他少有的決斷力,寄人籬下,即能夠取得曹操些許信任,又能夠除此一大勁敵,同時,呂布的為人也足夠讓他認作是自作自受,又報了兄弟分別,妻離子散之仇,豈不快哉?第二十回帝連射三箭不中,顧謂操曰:“卿射之。
”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
群臣將校,見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
曹操縱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
眾皆失色。
玄德背后云長大怒,剔起臥蠶眉,睜開丹鳳眼,提刀拍馬便出,要斬曹操。
玄德見了,慌忙搖手送目。
關公見兄如此,便不敢動。
玄德欠身向操稱賀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
”操笑曰:“此天子洪福耳。
”乃回馬向天子稱賀,竟不獻還寶雕弓,就自懸帶。
天子的無能,曹操的專權,關羽的忠義,劉備的優柔,盡限于此.該事件名叫投鼠忌器,當然也是衣帶詔的引子.第21回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
”玄德曰:“未知其詳。
”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
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
請試指言之。
”……玄德曰:“誰能當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下。
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
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
”玄德曰:“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
”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
操遂不疑玄德。
后人有詩贊曰:“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殺人。
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 青梅煮酒論英雄出自21回,這是非常著名的一回。
曹操的英雄主義,洞察力,劉備的隨機應變,當然還有2人的野心都展現出來。
這是對后世的一種預言,也為日后三國世界的紛紛擾擾埋下了伏筆。
第22回基本都是些鋪墊的情節,比較出名的是陳琳(袁紹謀士)寫的討伐曹操的檄文(很長,不在此貼了),文筆非常好~可謂一針見血。
可惜此人投奔袁紹實述明珠暗投,最終終于體會到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投奔了曹操。
第23回衡笑曰:“公言差矣
此等人物,吾盡識之:荀彧可使吊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招,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糟,于禁可使負版筑墻,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敦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
其余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操怒曰:“汝有何能
”衡曰:“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顏。
豈與俗子共論乎
”這一回是禰衡唯一活著出現的一回,但因有如此名士,便足夠堪稱經典。
裸衣罵曹罵的痛快,只是,即使是名士,倘若言辭過于囂張也難保性命,最終死于曹操的借刀殺人之計。
如果不得其時,那么還是潛藏無用為好吧。
第24回曹操大軍入城,安民已畢,隨喚眾謀士議取下邳。
荀彧曰:“云長保護玄德妻小,死守此城。
若不速取。
恐為袁紹所竊。
”操曰:“吾素愛云長武藝人材,欲得之以為己用,不若令人說之使降。
”郭嘉曰:“云長義氣深重,必不肯降。
若使人說之,恐被其害。
”帳下一人出曰:“某與關公有一面之交,愿往說之。
”眾視之,乃張遼也。
程昱曰:“文遠雖與云長有舊,吾觀此人,非可以言詞說也。
某有一計,使此人進退無路,然后用文遠說之,彼必歸丞相矣。
”第24回主要說曹操狠心殺了董承國舅和董貴妃一家,專權跋扈,并無亮點。
這回最后引出了第25回的經典,關羽張遼義約三事,且看第25回。
第25回遼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
”公曰:“汝且說我那三罪
”遼曰:“當初劉使君與兄結義之時,誓同生死;今使君方敗,而兄即戰死,倘使君復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復得,豈不負當年之盟誓乎
其罪一也。
劉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戰死,二夫人無所依賴,負卻使君依托之重。
其罪二也。
兄武藝超群,兼通經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漢室,徒欲赴湯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為義
其罪三也。
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
” ……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詳之。
”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約。
若丞相能從,我即當卸甲;如其不允,吾寧受三罪而死。
”遼曰:“丞相寬洪大量,何所不容。
愿聞三事。
”公曰:“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望文遠急急回報。
”此三罪,三便,三約。
張遼與關羽原在呂布一仗時惺惺相惜,知彼忠義,這一回更是表露無遺。
張遼非止武將,有帥才,從他的答話中可以看出。
關羽的忠義則是天下無雙,任憑三寸不爛之舌,任憑程昱設謀造下敗軍之將的身份,當然,也任憑曹操的金銀珠寶,張遼的金玉良言,都毫不為之動搖。
可知,大丈夫,“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第26回原來于禁探知劉備在河北,報與曹操。
操令張遼來探關公意。
關公正悶坐,張遼入賀曰:“聞兄在陣上知玄德音信,特來賀喜。
”關公曰:“故主雖在,未得一見,何喜之有
”遼曰:“兄與玄德交,比弟與兄交何如
”公曰:“我與兄,朋友之交也;我與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豈可共論乎
”遼曰:“今玄德在河北,兄往從否
”關公曰:“昔日之言,安肯背之
文遠須為我致意丞相。
”接25回后話,即使有了赤兔馬(當然,有傳說貂蟬曹操也讓給云長了),關羽依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作者有意讓云長和呂布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人品高下立見。
劉備在妻離子散,三兄弟也失散的時候曾經說,妻子如衣服,破了可以補,兄弟如手足,斷了不可接,今關羽又說他和劉備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更深一層,二人真可謂心心相印呢。
第27回操曰:“云長行何太速
”關公于馬上欠身答曰:“關某前曾稟過丞相。
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
累次造府,不得參見,故拜書告辭,封金掛印,納還丞相。
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
”操曰:“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負前言。
恐將軍途中乏用,特具路資相送。
”一將便從馬上托過黃金一盤。
關公曰:“累蒙恩賜,尚有余資。
留此黃金以賞將士。
”操曰:“特以少酬大功于萬一,何必推辭
”關公曰:“區區微勞,何足掛齒。
”操笑曰:“云長天下義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
錦袍一領,略表寸心。
”這一回講的是云長過五關斬六將~~雖然來將都系無名鼠輩,但還是起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反襯作用.這一段話說曹操的騙術之深,并非是真的仰慕關羽之才而要路資相贈,只是企圖在最后時刻留下關羽罷了.當他認識到關羽是永遠不可能降服于他的,最終并不念華容道的恩情,更不理會關羽之才,用借刀殺人之計(使孫權)將其斬首了,足見其用心.第28回見張飛圓睜環眼,倒豎虎須,吼聲如雷,揮矛向關公便搠。
關公大驚,連忙閃過,便叫:“賢弟何故如此
豈忘了桃園結義耶
”飛喝曰:“你既無義,有何面目來與我相見
”關公曰:“我如何無義
”飛曰:“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
今又來賺我
我今與你拼個死活
”關公曰:“你原來不知
我也難說。
現放著二位嫂嫂在此,賢弟請自問。
”這回關云長收了周倉又兄弟重聚,可以說是雙喜臨門.不過,張飛聽人回報說關羽前來,非是大喜,反而要與他廝殺報仇,任是嫂嫂勸,孫乾說,他就是不信.這反映了翼德的暴躁脾氣和忠心耿耿.當然,他并不是不明事理之人,見關羽斬了蔡陽,便知其真心,勇于承認錯誤.翼德自然是忠心可見,卻未免對他人不夠信任,后來長坂坡當陽橋一戰,本意非是欲協助趙云,而是懷疑他投降曹軍,也可反映出他這一小小的缺點~第29回隨召張昭等諸人,及弟孫權,至臥榻前,囑付曰:“天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大可有為。
子布等幸善相吾弟。
”乃取印綬與孫權曰:“若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權大哭,拜受印綬。
……策曰:“弟才勝兒十倍,足當大任。
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囑之也
”小霸王屈死(三國演義將其歸為屈殺神仙之禍,未免有些過于迷信了,毒瘡復發解釋比較合理),將權力轉交給孫權,這段話極具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一直是三國演義中為人所熟知的段子.東吳二子皆孝,由此可見.當然這段話也是周瑜風光出場的一個序幕.孫權在張昭和周瑜的幫助下蕩平81郡,遂取得三分天下,皆是依照孫策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