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李憑箜篌引名句
名句
用“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比喻箜篌樂音,卻煥發異彩。其吸引人的奧秘,其別于樂天的匠心也就是怪誕。表面上看,他是 以得于聽感的碎,叫,泣,笑去形容聽覺,其實不然。試問,誰真正聽過玉碎,鳳叫,芙蓉泣,香蘭笑呢?自然沒有。有的只是對這些事物視覺上的美感。詩人以視覺狀聽覺,即以不可能有的聽覺狀現實的聽覺,此是一怪。昆玉、鳳凰、芙蓉、香蘭,事物極美好,聲音卻是碎、叫、泣、笑,極大的不協調,此是二怪。類似這樣的怪誕美的詩句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的。
【第2句】: 李憑箜篌引名句
名句
用“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比喻箜篌樂音,卻煥發異彩。其吸引人的奧秘,其別于樂天的匠心也就是怪誕。表面上看,他是 以得于聽感的碎,叫,泣,笑去形容聽覺,其實不然。試問,誰真正聽過玉碎,鳳叫,芙蓉泣,香蘭笑呢?自然沒有。有的只是對這些事物視覺上的美感。詩人以視覺狀聽覺,即以不可能有的聽覺狀現實的聽覺,此是一怪。昆玉、鳳凰、芙蓉、香蘭,事物極美好,聲音卻是碎、叫、泣、笑,極大的不協調,此是二怪。類似這樣的怪誕美的詩句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的。
【第3句】: 【李憑箜篌引結合詩句,賞析56兩句如何表現樂聲的】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昆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一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
【第4句】: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的原詩和賞析
原文: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感情:《李憑箜篌引》通過描繪李憑箜篌所創造的離奇幽怪的藝術境界,贊美李憑的高超技巧,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涼心境。
這首詩詩人的思維活動時而地下,時而天上;時而動物,時而植物;時而神人,時而天帝。他敘述的脈絡沒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隨著詩人想象的流動,想象所至,筆之所至。這樣寫法,既在內容上使詩的意境內蘊豐富,變幻多樣,也在形式上使詩的意境具有一種流動搖曳之美。神異的美,奇特的美,流動搖曳之美,這就是李賀這首詩具有的藝術美感。
吳絲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樂聲飄蕩在睛朗的深秋。
翻譯:
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飄游;
那湘娥把點點淚珠灑滿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
這高妙的樂聲從哪兒傳出?那是李憑在國都把箜篌彈奏。
像昆侖美玉碰擊聲聲清脆,像鳳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噓飲泣,象蘭花迎風開放笑語輕柔。
整個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樣清幽。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天神的心弦也被樂聲吸引。
高亢的樂聲直沖云霄,把女媧煉石補天的天幕震顫。
好似天被驚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聲湫湫。
夜深沉,樂聲把人們帶進夢境,夢見李憑把技藝向神女傳授;
湖里老魚也奮起在波中跳躍,潭中的瘦蛟龍翩翩起舞樂悠悠 。
月宮中吳剛被樂聲深深吸引,徹夜不眠在桂花樹下徘徊逗留。
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兒斜飛寒颼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