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歷史靠自己書寫,命運靠自己掌握
【第2句】:【寺】佛寺遍及中國各地,它是中國佛教僧人聚居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 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門寺”等。那么,“寺”是怎么來的呢? 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動場所。寺,《說文》云:“廷也”,即指宮廷的侍衛人員,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稱之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來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三府九寺”。 “寺”作為對佛教僧侶基本生活和活動場所的稱呼,與鴻臚寺及其掌管的事務有關。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因為鴻臚寺是招待四方賓客的國家賓館,非僧人久居之地,后來另建居所,取名“白馬寺”。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 隋唐以后,寺作為官署名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第3句】:改過宜勇,遷善宜速
【第4句】:【檀木雕的菩薩——靈是不靈,就是穩】(歇)檀木:青檀的木材,質地堅硬。靈:本指靈驗,轉指機靈。 指人雖不機靈,但辦事穩當可靠。
【第5句】:【吃子孫飯】(慣)民間認為,做壞事的人會連累子孫后代,折他們的福分,好像把子孫的飯都吃絕了。 指做壞事,賺不正當的錢。
【第6句】:【走后門】(慣)比喻利用私人關系或行賄等不正當手段達到個人目的。
【第7句】:心要忠恕,意要誠實
【第8句】:【掩耳盜鈴——哄人】(歇)掩耳盜鈴:捂住耳朵去偷鈴鐺。指自欺欺人。
【第9句】:【龍王】“龍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神話人物。俗語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凡有水的地方,不管是江河湖海,還是淵潭泉井,都住有龍王。那么,龍王是怎么產生的呢? 在民間,還有一個關于龍王爺來歷的傳說:唐朝初年,在安徽省潁上縣百社村,有一個名叫張路新的人,娶妻張氏生了九個兒子。傳說他曾在河南南陽做過照靈侯,后來丟官回鄉,經常去“焦氏臺”河邊垂釣。有一天,就在他釣魚的地方,突然出現了一座宮殿。他好奇地走進宮殿,竟成了龍王。 后來,他每天一早就到龍宮去“上班”,天黑才回家。他的妻子發現他每次回來,身體總是涼冰冰的,衣服也是濕漉漉的,就問他這是怎么回事?張路斯回答說:“我現在已經是龍王了。外地有一個叫鄭祥的人,也說他是龍王,要和我爭奪地盤,我們約好明天進行決戰,誰要是勝了,這地盤就歸誰管,誰就是龍王。你今晚就告訴九個兒子,叫他們明天去為我助戰。一定要記住,頭上扎紅巾的是我,頭上扎青巾的那個是鄭祥,千萬不要認錯了標記。”張路新的九個兒子按照父親的吩咐,第二天一早,就帶上弓箭為父助戰。他們用弓箭朝扎青巾的人猛射,鄭祥中箭負傷后逃走,不久便在合肥的西山上死掉了。張路斯從此就成為真正的龍王。這是民間傳說,寓意神通廣大的龍王,竟也出身于普通百姓。
【第10句】:【單相思】(慣)本指男女間只有一方對另一方愛慕。比喻辦事情只從單方面的主觀愿望出發,不顧客現實際。
【第11句】:【哭的是各人的兒,落的是一樣的淚】(諺)各人落的淚都是一樣的,但落淚的因由卻各不相同。指各人都有自己的悲苦事,外人很難體味得出。
【第12句】:【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諺)折(she)本:虧本。做生意的人,手段刻薄的,賺不到錢;待人忠厚的,虧不了本。指為人忠厚最終會得到好處。
【第13句】:【秋后的螞蚱——跳不了幾天了】(歇)螞蚱:蝗蟲,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害蟲。跳:本指蹦跳,轉指掙扎、橫行等。指壞人或惡勢力已經衰敗,離滅亡已經不遠,再橫行不了多久了。 也作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蹦跶:跳躍。 秋后的螞蚱——沒幾天蹦跶了。 秋后的螞蚱——蹦不了多久了。
【第14句】:【井水越打越來,力氣越使越有】 釋義:人越干活、越鍛煉,越有勁。 例句:石山說:“我一點也沒感到苦。井水越打越來,力氣越使越有。下鄉來,順便挑點東西算什么。”
【第15句】:【電線桿上吊暖壺——高水瓶】(歇)暖壺:暖水瓶。瓶:諧“平”。 指入水平很高。有時含諷刺意味。
【第16句】:【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諺)虧心事:愧對良心、違背正理的事。指平時為人做事正道直行,光明磊落,即使半夜有人敲門,也會心情坦然,毫不驚恐。 也作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
【第17句】:【肉骨頭落了鍋——啃定】(歇)啃:諧“肯”。指某事是確定無疑的。
【第18句】:【面壁】古印度高僧菩提達摩航海來到中國,先應梁武帝邀請至建康,話不投機,又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見《景德傳燈錄》卷三、《五燈會元》卷一)。達摩后被尊為中國禪宗的東土祖師。面壁又稱壁觀,是達摩祖師禪的主要內容之一。達摩曾有一偈概括面壁的精義:“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二引)相傳達摩面壁十年(一說九年),身影透入石中,謂之“影石”。后用面壁指專心一意地參悟。如宋·劉克莊《題小室》詩:“近來弟子俱行腳,誰畔山僧面壁參?”獨處不語,也稱面壁。(李明權)
【第19句】:【守身如執玉】 釋義:愛自身的名譽如愛護璧玉一樣。 例句:試看古圣先賢,守身如執玉,到臨死時候,還是一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光景。
【第20句】:【窮媳婦知米貴】(諺)指窮家婦女最懂得儉省節約。
【第21句】:【爹死娘嫁人——各人管各人】(歇)指各人自己管自己,各走各的路。 也作“爹走娘嫁人——各人管各人”。
【第22句】:經上用這個譬喻說明如來“但以智慧方便,于i界火宅,拔濟眾生”。佛教以火宅比喻眾苦充滿的“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即眾生生死輪回之處)。
【第23句】:【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釋義:平時要注意節約,要有積蓄,有錢也不可揮霍浪費。“莫待無時思有時”又作“莫到無時盼有時”。 例句:倘惜福君子于鄉黨中不時開導,毋得奢華,備留余地,所謂:“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第24句】:【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燒香禮佛是佛門的早晚常課,是平時積德修行的具體表現之一。如果平時恣意妄為,一旦到生死關頭或大難臨頭,匆忙求佛,自然難以解脫了。據宋·張世南《游宦紀聞》載:“云南之南一番國專尚釋教,有犯罪應誅者,捕之急,趨往寺中,抱佛腳悔過,便貰(赦)其罪。”佛教以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為懷,雖是有罪而平時不燒香的人,只要他虔誠懺悔,止惡修善,還是可赦其罪,獲得安慰和解脫。又據宋·劉敞《中山詩話》載:王安古曾與沙門道因戲對云:“投老欲依僧。”道因對云:“急來抱佛腳。”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詩一句”,道因云:“急來抱佛腳是俗諺全語”。后來比喻平時沒有準備,事到臨頭才想辦法補救。如唐·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庭》。”又如《水滸傳》第十六回:“正是急來抱佛腳,閑時不燒香。”(李明權)
【第25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慣)1形容人處世圓滑。2形容人能隨機應變。 也作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見一種人說一種話。
【第26句】:天下之事,非教無成
【第27句】:【離了紅蘿卜,照樣辦酒席】(諺)辦筵席,紅蘿卜是可有可無的一味菜蔬。比喻離開某些無關緊要的人物,事情照樣辦得好。
【第28句】:【鬼子】中國人為什么把侵略我國的日本兵叫做“日本鬼子”,把侵略朝鮮的美國兵叫“美國鬼子”,把“八國聯軍”進北京的外國軍隊稱作“洋鬼子”。有人說“鬼”在我國是丑惡的形象,當年的外國人在中國土地上作惡多端且面目丑陋,故被稱為“鬼子”。此說可以理解,因為侵略確實可恨。但為什么不用“魔”、“妖”、“怪”來形容侵略者呢?因為魔、妖、怪這些詞代替不了“鬼”的原意。 分析起來,“子”字是各種稱呼之后的詞尾,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如“靶子”、“爐子”甚至“驢子”等,它不同于敬辭的“子”。關鍵是對于“鬼”字的理解。許多古代文獻資料都記載,“鬼”,多指“遠國蠻夷”或“異族外國”之人。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倉頡篇》日:“鬼,遠也。”毛傳日:“鬼方,遠方也。”朱熹集注:“鬼方.遠夷之國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鬼方本遠方之通稱,故凡西方、北方之遠國可通稱鬼方。”張銑注:“鬼方,蠻夷遠國也。”古人泛稱遠方之國為“鬼方”,稱遠方之國的人為“鬼子”,自然為題中之意。漢語常以“洋”字表示外來事物,如“洋火”、“洋槍”、“洋油”、“洋釘”等等,“洋”與“鬼”連用,當為同義復用,所以“洋鬼子”即“鬼子”。 這樣解釋“鬼子”,太便宜了侵略者,有傷國人感情,既然“鬼子”干盡壞事,確實惡魔,中國人恨之,視侵略者為“魔鬼”,恰如其分。 所以,以上兩種理解合起來才更全面、更貼切,遠方的“鬼”與魔鬼的“鬼”同音同字,“鬼子”是來自遠方的魔鬼。
【第29句】:【腦袋上沒疤拉,屁股上沒癤子】(慣)比喻沒有辮子可抓,沒有短處可指摘。
【第30句】:【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釋義:指接受禮物,深感過意不去。 例句:“既然這樣,只好全部收下。這實在是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第31句】:【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諺)娘:寡婦。就像天要下雨一樣,寡婦決意要嫁人,是誰也阻攔不住的。多泛指鐵了心要干某事的人很難勸阻。 也作“天要下雨娘要嫁”。
【第32句】:【雞窩里飛出金鳳凰】(慣)比喻條件、環境差的地方出了俊美、優秀的青年。 也作“雞窩里飛出金翅鳥兒”。
【第33句】:【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諺)取:諧“娶”,娶親。隔河叫:隨叫就到。舊指姑表兄妹或姐弟最易成親。
【第34句】:【壓大的力氣嚇大的膽】見“力氣是壓大的,膽子是嚇大的”。
【第35句】:通過特定的宗教儀式選出“轉世靈童”繼承達賴、班禪等名號,統稱活佛。
【第36句】:家破人亡家庭破敗,家人死散。元代鄭廷玉《忍字記》第三折:“他劃地抱子攜男,送的我家破人亡。”《紅樓夢》第-O三回:“你們不是常和姑娘說,叫他別受委屈,鬧得他們家破人亡,那時將東西卷包兒一走,再配一個好姑爺:這個話是有的沒有?”洪深《貧民慘劇》第四幕:“當時姑丈肯了,你姑媽不肯,要是借給我幾吊錢,何至于家破人亡,到這個這步?”語出《景德傳燈錄·元安禪師》:“問:‘學人未擬歸鄉時如何?’師日:‘家破人亡,子歸何處?”’禪師意謂人境皆空,無可執著。
【第37句】:【鋪的草,蓋的草,有個老伴就是好】(諺)即使窮到下鋪草、上蓋草的程度,只要有個老伴相依為命,彼此體貼照應,就會感到十分滿足。指老年人最難得的是有個老伴。
【第38句】:【魚吃魚不腥】(諺)魚吃魚,不感到有腥味。比喻同行業之間發生斗毆、吞并或互相揭短,是很容易上手的。
【第39句】:如宋代范成大《回黃坦》詩:“世界真莊嚴,造物極不俗。”或形容建筑物的端正肅穆。如《宋書·夷蠻傳》謂訶羅陀國“臺殿羅列,狀若眾山;莊嚴微妙,猶如天宮”。亦用莊嚴形容人的神態、儀表或語言等莊重而又嚴肅。如:老法師莊嚴地升座,并為四眾弟子說法。又如梁啟超《錫蘭島臥佛》:“為奇冷語有壯采者不難,為莊嚴語有風格者最難。”
【第40句】:【亂離的人,不如太平的狗】見“寧作治世犬,莫作亂離人”。
【第41句】:【生處好尋錢,熟處好過年】(諺)尋錢:尋找賺錢的門路。指在人生的地方容易賺錢,在人熟的地方方便借錢借物,容易過年。
【第42句】:【和尚在缽盂在】(慣)缽盂(b。 yu):和尚化緣用的器具。形容密不可分。
【第43句】:【千刀萬剮】“千刀萬剮”是民間俗語,它的正式名稱叫“凌遲”。在民間,知道“千刀萬剮”的多,知道“凌遲”的少。“千刀萬剮”還能和“恨透了”相搭配,如說“就是把他千刀萬剮也不解恨”。如果用“凌遲”就顯得遜色多了。不過,要尋找“千刀萬剮”的來源,還得從“凌遲”人手。 “凌遲”也稱“陵遲”,是我國封建社會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 “凌遲”一詞最早見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是指逐漸緩慢升高的山坡。把“陵遲”一詞借用來做一種刑罰的名稱,始于五代時期。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罰是“斬首”,五代才開始在刑法之外增設了“凌遲”的條款,元朝開始把“凌遲”作為正式條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 “凌遲”“是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凌遲用于死刑,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受罪死去。 “凌遲”主要針對犯了謀反、犯上作亂、口語狂悖等大逆、逆倫罪的人設置的。也就是說,“凌遲”主要是用來處死危及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犯的。到了清朝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刑。但后來為了鎮壓農民反抗,對于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凌遲刑,這在明太祖時期尤為突出。 人類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權人性得到進一步體現,在死刑執行上進一步人性化,注射死漸成執行方式的主流。
【第44句】:【屎不知道在哪里,屁就放下一大堆】(慣)比喻事情還沒動手就造出許多輿論。
【第45句】:【土里刨食吃】(慣)比喻以種田為生。 也作“土里刨食兒”。
【第46句】:【老母豬吃碗碴——肚里有瓷】(歇)瓷:諧“詞”。指說話振振有詞,頭頭是道。有時含譏諷意味。 也作“老母豬吃碗碴子——肚里挺有瓷兒”。
【第47句】:雖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長一智。”也作“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紅樓夢》第六十同:“俗語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支問著我了。”又如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四章:“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第48句】:【叫化子唱戲——窮開心】(歇)指人陷入窮困境地,卻故作歡樂,自尋開心。常含譏諷意味,有時用作自嘲。 也作“叫花子唱戲——窮快活“。
【第49句】:【見縫子就鉆】(慣)比喻利用一切可乘之機進行鉆營活動。 也作“見縫兒就鉆,見洞兒就入”。
【第50句】:真戲假做,假戲真做。
【第51句】:【水難量,人難料】 釋義:不能根據人的外表評定人,對人低估。 例句:常言說得好,水難量,人難料;你們莫看我老八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個沒啥志氣的人。可在有些事情上,不是夸口,我老八可真當得上先知先覺,料事如神。
【第52句】:【孔夫子搬家——凈是韋】(歇)孔夫子:即孔子,春秋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設想家里的書一定很多。 凈:只。書:諧“輸”。指總贏不了,或總是失敗。 也作孔夫子搬家——盡是書。 孔夫子搬家——都是書。
【第53句】:拈‘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公案.但盛唐以前禪宗祖師,從初祖達摩直至六祖慧能均未提到“拈花微笑”,《景德傳燈錄》、《碧巖錄》和《傳法正宗記》等典籍中也沒有相關記載。直到唐德宗末年慧炬作《寶林傳》,才首次提到“拈花微笑”,而宋代以后則開始盛談這一公案,如《聯燈會要》、《人天眼目》、《無門關》、《五燈會元》等宋代禪宗要籍都曾提到。《五燈會元·七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段公案又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該經記載大梵天王以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供養如來,如來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人大會巾。大眾皆默然,于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破顏微笑。佛即告言:“我有正法眼藏,涅檗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犬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后世用來比喻心心相印,默契會心等。亦作“拈花一笑”,如清代李漁《奈何天·巧怖》:“伊為新至我,我是舊來伊,拈花一笑,心足口,不勞詮諦。羨只羨你這乖菩薩,巧阿彌,降魔秘決授憑誰?”
【第54句】:【雞多不下蛋】 釋義:人多了,缺乏必要的組織、管理,反而干不好事情。 例句:“人多瞎搗亂,雞多不下蛋,生產搞不好,這回虧算吃上了。”
【第55句】:【吃人飯拉狗屎】(慣)吃的是人飯,做的不是人事。斥人做盡壞事。 也作“吃人飯不拉人屎”。
【第56句】:【飛得高,跌得重】(諺)物體上升得越高,跌下來摔得就越重。比喻貪婪的人名利地位攀升得越高,一旦失腳,受打擊受損失就越慘重。 也作“飛得高,摔得重”。
【第57句】:【春天后母面】(諺)后母:繼母。 指春天的天氣是多變的,就像繼母對待繼子女的態度一樣,說變就變。
【第58句】:【有錢的王八大三輩】(諺)王八:烏龜,罵人語。舊指卑劣的小人只要有了錢,在鄉鄰的眼中就被抬高三輩,受世俗的恭維。
【第59句】:不擔三分險,難練一身膽.
【第60句】:拋磚引玉《五燈會元·趙州東院從諗禪師》:“大眾晚參,師云:‘今夜答話玄也,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便出,禮拜,諗日:‘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意謂原來自己拋出一塊磚是想引出一塊玉,卻不料引出一塊磚坯。
【第61句】:孩兒不離娘,瓜兒不離秧。
【第62句】:【老君爺叫蛇咬——法盡了】見“太上老君叫蛇咬——法盡了”。
【第63句】:【親戚明算賬,父子錢財清】(諺)親戚之間在經濟上要算清賬,父子之間在錢財方面也要有透明度。 指即使關系再親近,在錢財上也要一清二楚。
【第64句】:【得罪燒茶的喝涼茶,得罪伙夫吃剩飯】(諺)惹惱了燒茶的,就得喝冷茶;惹惱了做飯的,就得吃剩飯。 指要想在某方面辦成事,就萬不可搞壞這方面的人事關系。
【第65句】:【里壯強如表壯】見“表壯不如里壯”。
【第66句】:【出風頭】(慣)指出頭露面,顯示或炫耀自己的才能。
【第67句】:【碰到南墻不回頭】見“撞倒南墻不回頭”。
【第68句】:【染缸里撈出白布來】(慣)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第69句】:【老媽兒坐飛機——抖起來】(歇)老媽兒:舊時稱呼女傭人,又稱老媽子。本指顫抖起來,轉指因突然有了錢財或地位等而得意起來。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老婆兒坐飛機——抖起來。 老婦坐飛機——抖起來。
【第70句】:【解脫】系梵語Mukti或Moksa的意譯。《維摩詰經·佛國品》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脫。”從佛教的意義上說,解除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獲得自在,謂之“解脫”。唐代窺基大師對此有明確的解釋:“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解謂離縛,脫謂自在。”(《成唯識論述記》卷一)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解脫,如唐·白居易《自覺》詩云:“我聞浮屠教,中有解脫門。”解脫的內容是脫離生死苦海,如明·李卓吾《與周友山書》謂:“古人以有身為患,故欲出離,以求解脫。”從脫離生死輪回的意義來說,“解脫”與“涅槃”的意義是相似的。佛教中關于解脫的說法很多。舉凡一切擺脫束縛、負擔、煩惱、痛苦者,均謂之解脫。今用解脫一詞,基本上是沿襲與引申了佛教上的意義。如:家用電器進入家庭,把人們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李明權)
【第71句】:【若要俏,帶三分孝】(諺)俏:俊俏。孝:孝服為白色,故代指白色。 若要衣著打扮俏美,最好是在艷色服裝上配三分白色。指女性著白,能增添幾分姿色。 也作若要俏,添重孝。 若要俏,須戴三分風流孝。 若要俏,三分孝。
【第72句】:【有了千田想萬田,做了皇帝想成仙】(慣)形容人貪得無厭。
【第73句】:【遍地是黃金,缺少有心人】(諺)指發財致富的機會隨時隨地都有,就看人們有沒有生財的眼光和心計。
【第74句】:【扶不起的阿斗】(慣)阿斗:三國時蜀漢后主劉禪的小名,生性懦弱、無為,雖有諸葛亮盡心輔佐,但在諸葛亮去世后仍沒有保住蜀漢的基業。比喻軟弱、無能,別人扶持不起來的人。 也作“扶不起的劉阿斗”。
【第75句】:【跟著狼吃肉,跟著狗吃屎】 釋義:比喻跟著能力強的人吃香享福,跟著能力差的人吃苦受罪。 例句:鄭書記,原來大伙兒還不覺得您怎樣,龍書記這么一來,大伙兒還是覺得您親。跟著狼吃肉,跟著狗吃屎。
【第76句】:【小大姐兒裁稿子——閑時置下忙時用】(歇)小大姐兒:舊時稱大姑娘。褯(jie)子:方言,尿布。指事先做好準備,以應以后急需。
【第77句】:【留后手】(慣)指為避免以后發生困難而采取留有余地的措施。
【第78句】:【吃了飯兒不挺尸,肚里沒板脂】(諺)挺尸:謔稱躺倒睡覺。板脂:皮下脂肪。吃過飯如果不睡一覺休息一下,人就長不起肉膘。指飯后睡覺休息,有益于身體強壯。
【第79句】:【神仙下凡,先問土地】(諺)下凡:下到人世間。土地:掌管一方土地的神。神仙下凡來,還得先向土地神了解當地情況。比喻權勢再大的官僚,到地方上也得求助于當地勢力。 也作“神仙下凡問土地”。
【第80句】:山再高也有越嶺人,水再激總有擺渡人
【第81句】:【故土難離】(諺)故土:世代定居的故鄉。指人總是留戀生養自己的家鄉土地,不舍得離開。
【第82句】:【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靈山,即靈鷲山,又稱鷲峰。山形如鷲,故名。在古印度摩竭陀國王舍城東北。佛教認為,靈山是釋迦牟尼佛報身凈土。釋迦牟尼佛曾在靈山舉行法會,宣說《妙法蓮華經》。我佛,指教主釋迦牟尼佛。“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謂到了靈山凈土,就應該朝拜佛祖。比喻到了一個地方,不能不去拜見主人。如《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到了那里,才知他就住在吾兄的寶莊上。我想,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倒把打聽華忠消息這樁事擱起,逕投寶莊,拜識尊顏。”(李明權)
【第83句】:【鳥過留聲,人過留名】(諺)指人的一生,名聲很重要。 也作鳥過留聲,人活圖名。 鳥飛留影,人生留名。
【第84句】:【穿連襠褲】(慣)比喻串通、勾結,相互包庇。
【第85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釋義:人的生死由命運決定,人的貧富決定于天意。這是一種消極的聽天由命的思想。 例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江家要不想斷后的話,你還可以再生一個嘛!
【第86句】:兩軍相遇勇者勝
【第87句】:如《百喻經·煮黑石蜜漿喻》:“受苦現在,殃流來劫。”今常用“現在”一詞,泛指目前、此刻。如郭沫若《地球,我的母親》詩:“地球,我的母親……我現在正在你的背上匍行。”
【第88句】:水往下流,人爭上游.
【第89句】:【饑時得一口,強似飽時得一斗】(諺)指人在饑餓時得到一口飯,比吃飽時得到一斗糧食珍貴得多。 也借指在最困難時得到小的資助,比平時得到大的資助有用得多。 也作饑時一粒,勝似飽時一斗。 饑時一口,飽時一斗。
【第90句】:【大寫數字】漢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字,但因為字形簡單,容易篡改,為了防止有人涂改賬冊,就必須用大寫數字。那么,是誰發明了大寫數字呢? 目前最早可見的大寫數字,出現在唐代石碑武則天的《岱岳觀造像記》中。據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考據家顧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記·岱岳觀造像記》可知,《岱岳觀造像記》是則天朝所樹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寫數字。顧炎武考證說:“凡數字做壹、貳、叁、肆、伍、陸、漆、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考據大家顧炎武論斷大寫數字出自武則天當十分可信。這一論斷,在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中得到證實:“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捌萬貫。”其中“貳、拾、漆、捌”都是大寫數字。顧炎武說這個“漆”字,本應作“桼”,多的三點是后人妄自加鑿的。 武則天制定大寫數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原來,武則天的初衷是為反貪建廉,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范,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改成了大寫。 這一改革,大寫數字一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有人說,大寫數字是朱元璋發明的,這顯然是移花接木。唐碑有證在前,有人想把功加在朱元璋頭上也是枉然。不過,明太祖朱元璋對大寫數字也有貢獻,他把“漆”變成了“柒”,把“陌”變成了“佰”,把“阡”變成了“仟”,也算是個完善者。
【第91句】:【頭頂上長瘡,腳底下流膿——壞透了】(歇)壞:本指身體情況惡劣,轉指人的思想品質惡劣。透:本指穿透,轉指透頂。指人壞到了極點。含責罵意。 也作頭頂長瘡,腳跟流膿——壞透啦。 頭上長瘡,腳心底流膿——壞透了。
【第92句】:【黃瓜茄子不能一攬子抓】 釋義:比喻要區別情況,不同對待。 例句:要知道,你是你,他是他,黃瓜茄子不能一攬子抓。我們的政策是有區別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待方法。
【第93句】:【天地之大,無所不有】(諺)指世界是非常廣大的,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會發生,什么稀奇古怪的人與物都會出現。 也作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天下事無奇不有。
【第94句】:【煮夾生飯】(慣)夾生飯:半生不熟的米飯。比喻做開頭沒做好、以后也很難做好的事情。也比喻繼續做先前沒有做好的事情。
【第95句】:【白酒紅人面,黃金黑世心】(諺)酒是白色的,喝多了卻使人面紅;金子是黃色的,卻能誘發世人貪取的黑心。指對金錢的貪婪能使人喪失天良。 也作“吃酒紅人面,財帛動人心”。
【第96句】:【瓜好吃不講老嫩,人對眼不講丑俊】(諺)對眼:合眼,合意。瓜只要好吃,老的嫩的無所謂;人只要對眼,丑的俊的不在乎。指人與人的結合,貴在情意相投,不在俊丑。
【第97句】:【當來】指將來、未來,區別于過去、現在。當來之世,猶言應來之世,通指佛涅槃后。《金剛經》:“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是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后沿用者,如唐·拾得詩:“不憂當來果,惟知造惡因。”此以因果對明,具見當來之義。(禹振聲)
【第98句】:【貓認屋,犬認人】(諺)指貓在外能辨識自家的房屋,卻不認自家的主人;而狗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追隨自己的主人。
【第99句】:【走獨木橋】見“過獨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