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蓮,一種生長在水面上的植物,被譽為“水中仙子”,其美麗的花朵和優雅的姿態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在古代詩詞中,睡蓮被贊譽為“清幽”、“雅致”,成為了不少詩人和文學家的創作靈感。
唐代詩人李白曾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廬山谷口石門開,七里長堤送君來。天池初見難相忘,往往回看已百回。荷衣濕盡波猶滑,桃葉稀臨水更飄。九江夜雨樓臺月,親見龍宮過幾遭。”這首《菩薩蠻·登金陵鳳凰臺》中,“荷衣濕盡波猶滑”意指睡蓮已經開放到極致,整個池塘都被它們覆蓋著。
宋代大文豪蘇軾也曾在他的《東籬樂府·夏日絕句》中描繪出了睡蓮的美景:“荷葉羅裳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點青山窗下水,翠嫩紅稀鸚鵡洲。”詩中的“荷葉羅裳一色裁”形象地描繪了睡蓮的花瓣,而“芙蓉向臉兩邊開”則是對睡蓮的喻比。
元朝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牡丹亭》中也有關于睡蓮的描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日暮鄉臺上,風余館檻清。海棠未眠人,楊柳枕前行。聞道郎君便歸來,留得殘菊殘睡蓮。”這里提到的“殘睡蓮”指的是早秋時節即將凋謝的睡蓮。
清代文學家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花木》一書中也曾寫到過睡蓮:“水面佳人不自怨,只因容易見輕浮。更無高士同心志,空把青苔拂玉壺。”這首詩意味深長,它揭示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快速消費和輕浮態度,更反映了袁枚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除了上述名家名句外,還有不少關于睡蓮的佳作。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江州司馬青衫濕,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此處為憂國與患身。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其中“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一句用到了睡蓮,“青衫”指的是睡蓮花瓣上的露水。
總之,在中國文學中,睡蓮被賦予了多種意境和象征含義。它或清新秀麗、或高潔優雅、或孤芳自賞、或怨艷迷人,成為了不少文學家心靈碰撞后所產生的情感表達。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