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概括誦讀千字文的感受
音韻諧美,朗朗上口,通古博今,眾覽萬物
千字文的內容是
《千字文》第一部分從天地開辟講起。
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霧和四時寒暑的變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鐵器(劍)、珍寶、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飛鳥游魚;天地之間也就出現了人和時代的變遷。
在此,《千字文》講述了人類的早期歷史和商湯、周武王時盛世的表現,即文中所說的“坐朝問道,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
鳴鳳在樹,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講述人的修養標準和原則,也就是修身工夫。
指出人要孝親,珍惜父母傳給的身體,“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做人要“知過必改”,講信用,保持純真本色,樹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譽,“信使可覆,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詩贊羔羊”及以下四句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接著文中對忠、孝和人的言談舉止、交友、保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講述與統治有關的各方面問題。
此章首言京城形勝,極力描繪都邑的壯麗,“宮殿盤郁,樓觀飛驚”。
京城之中匯集了豐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墳典,亦聚群英”,這是第三部分的第二層意思,重在敘述上層社會的豪華生活和他們的文治武功。
這部分最后描述了國家疆域的廣闊和風景的秀美:“九州禹跡,百郡秦并……曠遠綿邈,巖岫杳冥。
” 《千字文》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園生活,贊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為名利羈絆的人們,對民間溫馨的人情向往之至。
汪嘯尹、孫謙益的《千字文釋義》認為這部分是講“君子治家處身之道”,其觀點有一定道理,但顯得牽強,所以不加采用。
千字文主要講哪些內容
通俗的將千字文就是從王羲之書法中整理出的字,編撰成的通俗易懂的童蒙讀物類似與中國的成語,四字一句。
(當然成語有不是四字的)有其簡單的意思。
供大眾學習傳唱千字文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復,句句押韻。
是流傳廣泛的童蒙讀物
毛澤東《沁園春雪》全文
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外,惟余莽莽;大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朝花夕拾題目及答案
只要專心學習,總是可以成為大師的
千字文的作者及簡介
周興嗣(469-537),字思纂,祖籍陳郡項(今河南沈丘縣)。
世居江南姑熟(今安徽當涂) 。
南朝大臣,史學家。
博學,善于屬文。
梁武帝繼位,拜安成王國侍郎。
帝每令興嗣為文,如《銅表銘》《柵塘碣》《檄魏文》《次韻王義之書》。
每奏輒稱善,官終給事中。
參撰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百余卷,著有文集十卷,《千字文》傳誦千古。
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卒。
《梁書》及《兩唐書志》傳于世。
求朝花夕拾(范愛農)和(父親的病)2篇的內容概括和感悟聯想
【第1句】:《狗 貓 鼠》 人物: 阿長 性格:仇貓(因為貓在捕食時一定會將獵物玩耍一番,對此他深惡痛絕;另外,貓是獅虎一族的,卻有一番媚態;最主要原因,貓吃了他的隱鼠)——仇視反動派 阿長性格:不太清楚 內容:講述仇貓的原因。
寫魯迅飼養的小隱鼠被貓吃掉,魯迅得知后便開始仇貓,并且想盡辦法襲擊它們。
后來魯迅才得知隱鼠是被阿長踏死的,所以對貓的恨意減輕了一些。
但是貓在交配時節的叫喚聲令魯迅十分煩躁,而且加上它們玩耍獵物及其媚態讓魯迅很是反感,因而呵斥驅逐它們,卻不像以往那樣打貓了。
里面魯迅夾雜著諷刺了一些富有青年教育責任的專家們,并且寫出了和反動派斗爭的信念。
【第2句】: 人物:魯迅,父親,兩個中醫,衍太太 性格: 魯迅——少不經事,孝順 中醫——庸醫 衍太太——封建,愚昧,迷信 內容:魯迅的父親身患重病,請了兩位有名的中醫看病,中醫給魯迅寫了藥引奇怪的藥方,命魯迅去找藥引。
但是奇特的藥方沒能救父親,卻讓魯迅家付了不少看病的錢。
父親臨終時,衍太太讓年幼的魯迅不停的大聲喊“父親
”,結果讓父親臨終時也沒能享受安寧。
此事讓魯迅后悔不已。
文章表達了作者對庸醫的批判和對封建思想的反感和批判。
【第3句】: 人物:魯迅 范愛農 性格: 魯迅——富有斗爭精神 范愛農——進步卻不合時宜 范愛農是魯迅在日本求學時的同學。
開始魯迅和他有一些小誤會,導致范愛農故意針對他。
后來魯迅回到故鄉,謀了一份校長的差事,偶然遇到了范愛農,兩個人解除了誤會并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魯迅的學生寫了一些和反動派斗爭的內容,請求以魯迅的名義發表,魯迅同意了。
后來當時的領導(反動派)看到這些文件,命人抓魯迅。
魯迅雖不怕這些,但因與其學生,一些斗爭派,意見不合,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往南京。
不久后魯迅得知了范愛農與友人游湖時落水身亡,懷疑他是自殺。
有評論說范愛農是魯迅的影子,文章表達了魯迅對范愛農命運的感嘆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