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節氣農民忙著干什么農事立夏果,是立夏節氣特有的食物,又稱立夏粿,是江西弋陽一帶立夏節氣的特色食品。立夏這天,家家戶戶都會煮一大鍋立夏粿,吃一整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立夏農民忙著干什么農事(合集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立夏農民忙著干什么農事篇1
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后,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
立夏時節我國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華南其余的地區氣溫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故此時也是農作物病蟲害的多發期和人們易于犯感冒的時期,正如左河水所云:“南國似暑北國春,綠秀江淮萬木蔭。時病時蟲人撒藥,忽寒忽熱藥搪人。”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滿倉”,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后收成關系密切。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
立夏農民忙著干什么農事篇2
1、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骃在賦里說:“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說:“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
2、嘗新
很多地方有“立夏嘗鮮”之俗。人們品嘗時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
3、掛蛋
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并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欲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
4、吃立夏蛋
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5、斗蛋
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線編織成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朋友們還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這天最快樂興奮的事,拄蛋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
6、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討個好彩頭。
7、吃立夏飯
舊時立夏節,寧波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飯”,稱之為立夏飯。現在寧波城鄉部分家庭依舊保留這種古風,只是立夏飯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種食物:蠶豆、大豆、竹筍、芥菜,外加醬肉或咸肉,叫五樣米飯。
立夏農民忙著干什么農事篇3
1、無錫立夏飲食:嘗三鮮的習俗
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有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霉豆腐的習俗,說吃了霉豆腐就不會倒霉。
2、蘇州立夏飲食:見三新
“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后活人嘗食。蘇俗立夏還要吃海螄、面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饋節”。
3、鎮江立夏飲食:嘗八新
這“八新”就是櫻桃、新筍、新茶、新麥、嫩蠶豆、楊花蘿卜、鰣魚和石首魚(黃魚)。其中鰣魚最為名貴。頭潮鰣魚是送往朝廷的貢物,二潮鰣魚被豪門富室弄去解饞,尋常人家嘗鮮吃鰣魚已是三潮過后的鰣魚了。
4、浙東農村立夏飲食:七家粥
就是務農人家左鄰右舍互相贈送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叫“七家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備了果品餅鉺,在親戚鄰居之間,互相敬茶、饋贈,叫做“立夏吃七家茶”。浙江立夏飲食:民間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謠寫道:青梅夏餅與櫻桃,臘肉江魚烏米糕。莧菜海螄咸鴨蛋,燒鵝蠶豆酒釀糟。烏米糕的做法,用烏飯樹嫩葉揉搓后于清水中浸泡過濾,再和糯粉蒸熟,呈紫烏色,清香撲箅。
5、長沙立夏飲食:立夏羹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俗話說“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一腳跨過河”。立夏前后常有大風出現,名“龍王暴”。立夏日發東風,俗以為有水災,諺謂“立夏東風雨漣漣”。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諺謂“雷打立夏,三天來一下”。
6、常熟立夏飲食:九葷十三素
“九葷”指鰣魚、鱭魚、咸魚、咸蛋、海螄、麋鴨、腌鮮、鹵蝦、櫻桃肉和鯧鳊魚。“十三素”指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像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
7、閩南立夏飲食:吃蝦(夏與蝦閩南語同音)面
閩南家家戶戶常將紅糟摻入面條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紅糟色紅,為吉祥之色,又有發酵作用,以寓發達發財之意,而紅糟也幫助消化,有益健康。此俗衍化至后來,紅糟即被海蝦代替,謂之“吃蝦(夏與蝦閩南語同音)面”。海蝦煮熟后變紅,與紅糟色同,以此對夏季之祝愿。
8、溫州立夏飲食:家家吃淮百、春筍和青梅
民間認為,立夏吃淮豆固齒,吃春筍健腳骨,吃青梅養腰,可疰夏。此時正值鰣魚上而,富者爭購,或自嘗或送入,視為海珍。普通人家為節省多吃鰳魚。
上一篇:和夏至的故事傳說錦集三篇
下一篇:夏至的由來和氣候特點匯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