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處處都需要奉獻,在你奉獻的同時,也會得到相同的回報。以前的我,并不是很懂這句話的含義,但是長大后漸漸的的我就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
一個無聊之徒為了嘲笑他的鄰居,在鄰居生日那天,送給了他一托盤垃圾為禮物,鄰居在接到這份禮物時對他表示了感謝,并把托盤洗干凈,裝上鮮花送還給他說道:“每個人都會奉獻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讀完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寬容、奉獻的偉大。懂得奉獻的人才是最偉大的。
奉獻是一種大愛。阿里帕,這個維吾爾族阿媽,自1963年收養鄰居家的3個孤兒開始,又先后收養了漢、回、維吾爾、哈薩克4個民族的10余個孤兒。這些孩子不是她的親生骨肉,但她展開羽翼,撐起他們的天空。風霜饑寒,全都擋住;清貧勞累,一肩擔當。她從來沒有想過讓那些孤兒回報她,而只是用她那種無私的奉獻,大愛的精神默默地演繹著人間的美好。
奉獻是愛生。師范畢業的李靈,看到農村有大量的留守兒童輟學在家,便辦起了希望小學,一切從零開始,從鄉村開始,從識字和算術開始,由于無力購置教輔和兒童讀物,李靈就來到鄭州,收購舊教輔和兒童讀物,終于為學生們建起了一個閱覽室。別人離開的時候,她留了下來;別人休息時她還在耕作,她挑著孩子們沉甸甸的夢想,播下春天的種子。她從不在乎別人對她的看法。她是八零后,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但卻選擇了這種方式。她,是偉大的、無私的。
懂得奉獻的人是仁者。40年的堅持,塑造了王萬青的仁者情懷。他視藏鄉為故鄉,視牧民為親人,克服重重困難,全心全意為牧民解除病情。40年前,他只身奔赴草原,一路向西,千里萬里,不再回頭,風雪行醫路,情系漢藏緣。而四十年的時光,從沒有磨去他對理想的忠誠。他用自己的生命挽回了一條又一條的別人的生命。他是懂得奉獻的人,他,是仁者。
有這么一種人,他們為了別人,為了這個世界,哪怕付出生命也決不后悔;有這么一種人,就算別人向他們的臉上吐唾沫,他們也會慢慢地等著它變干。他們,就是有著大愛的、愛生的仁者。他們,是最偉大的。
學會奉獻,學會無私,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學會奉獻,就是學會了如何去營造我們的人生。只有學會奉獻,學會無私,你就擁有了一切。雖然看似是失去了,實際你卻是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