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小學生除了學三字經,千字文之外還學什么東西
學生人塾后由塾師個別教授。
年幼兒童先識“方塊字”(書寫在一寸多見方紙上的楷書字),識至千字左右后,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亦有直接教讀“四書”的。
教法大多為先教學生熟讀背誦,然后在適當的時候由教師逐句講解。
除讀書背誦外,有習字課,從教師扶手潤字開始,再描紅,再寫映本,進而臨帖。
學童粗解字義后,則教以作對,為做詩做準備。
“四書”讀完后,即讀“五經”,兼讀古文,如《東萊博議》、《古文觀止》等,并開始學習作文。
書法中誰經常臨摹智永千字文,它適合初學者嗎
臨摹它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個人認為初學書法者不宜從智永的千字文開始,主要因為智永的書法強項不是楷書,在楷書中用筆變化加多。
初學書法應該從盛唐時期的楷書開始。
可以從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開始,也可由顏真卿的楷書開始。
精美的唐楷大家還有褚遂良、薛稷等都可開始練習。
臨帖的方法
臨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個過程: (一)讀帖 “讀帖”不是像讀書那樣看帖上所寫的文字的內容,而是分析這本字帖的風格特征。
分析一下筆畫的起筆、收筆、藏鋒、露鋒、方圓及轉折等運筆特點,結體的松緊、收放以及正側、疏密等組字特點,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章法特點。
讀帖就像交友,第一次見面僅記大致輪廓,久而久之,只要一想起帖,帖中各字形象就立即在腦海里自然浮現。
甚至每寫一個字,帖上的字形就已出現在紙上,寫字似乎成了摹字了,對初學者的幫助相當大。
因此,我們在臨帖前要養成讀帖的良好習慣。
(二)對臨 “對臨”是對照字帖逐筆臨寫。
初學者可選“米字格”或“九宮格”練。
這樣比較容易找到字帖上相對應的位置及筆畫的大小。
但它僅僅是初學者的扶手,不能依賴,基本了解并掌握對臨方法后,應直接在方格內臨寫。
對臨最好先易后難,先臨簡單易寫的字,或按部首歸類練習,然后再選臨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具有典型性的范字,由淺入深,最后再按字帖上的順序通臨。
對臨要求勤字帖。
看一筆寫一筆,對初學者來說容易找到正確的位置,但容易使筆畫間的筆意聯系隔斷,因此最好將互為呼應的幾筆一次完成。
隨著臨習熟練程度的提高,逐漸減少看帖的次數,最后看一字寫一字。
對臨過程中,如發現某字沒寫好,可緊接著再臨寫同一個字,這叫連臨。
連臨要在臨前對照字帖找出上一個字的病因,然后再寫第二個。
如果連寫幾個仍不見效,且又找不出原因,可摹寫一遍后再寫。
一本字帖從頭至尾臨一遍,稱“一通”。
臨完一通后可在末尾記上年月、姓名、帕名及第幾遍,古人稱其為“窗課”、“功課”。
保留功課可以檢驗自己進步的軌跡。
對臨比較熟練了,可以進行意臨。
(三)意臨 意臨,是看著字帖臨出了自己的特點。
意臨是結束形似階段后的新開始。
描紅、影摹、對臨都要求形似,形似是解決“入帖”的技法問題,臨得與顏真卿、柳公權一樣,哪怕能以假亂真,還不是自己的字,是人家的“體".所以光“入帖”還不夠,還要“出帖”。
“出帖”是要離開所臨字帖的形貌,要遺貌取神。
“意臨”就是要在臨習時摻入已意,或得其意而忘其形。
這就像漫畫家筆下的畫像,一望便知是某人,但與那人的照片又不完全相同。
意臨出來的字與原帖的字相比,在似與不似之間。
臨帖而不全像帖,叫出帖。
(四)背臨 背臨是不看字帖,把帖的神貌在筆下反映出來。
背臨著要對此帖的技法熟練掌握,并能舉一反三,甚至連字帖上沒有的字也能寫出來,而且風格基本相近。
這時可以換帖了。
一般情況下,每天堅持臨帖 l - 2 小時,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即可完成入帖到出帖的過程。
如果臨了相當一段時間仍無法人帖,建議考慮換帖,找自己喜愛的字帖臨習,千萬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五)換帖 換帖的幾種選擇:
【第1句】: 同類帖的轉換 同類帖,是指同一書家的不同碑帖。
如果原先臨顏真卿《勤禮碑》的,可改換成臨顏真卿的《東方畫贊》、《麻姑仙壇記》或《多寶塔》等。
同類帖的轉換,對同一書家風格演變有更深的理解。
【第2句】: 不同類帖的轉換 不同類帖,指不同書家風格類的帖。
如,改顏為柳,或改柳為顏。
學顏、柳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筆法問題。
可是楷書結構最完備當屬歐陽詢,故臨習歐體對楷書結構的奇巧嚴密大有好處。
但歐體寫久了會刻板,也可臨習一下闊綽溫潤的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以增其趣。
【第3句】: 為學行書作準備 如果練習楷書毛筆字的目的是為了練行書的話,那么顏、柳的楷書與行書毛筆字之間似乎有條溝壑,頗難逾越。
它們之間的橋梁有二:一為禇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由于它的筆勢極富變化,婀娜多姿,可以克服顏、柳筆畫的板實僵硬,從中化出許多風格來,因此禇字被稱為“廣大教化主”。
宋代大書家米芾就有“學禇最久”的經歷。
二是智永《真書千字文》。
它實際上是行楷書體,與東晉王羲之行書一脈相承。
因此也是由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橋梁之一。
【第4句】: 換臨魏碑 魏碑是北魏碑版楷書,風格多變,與唐楷不同。
臨魏碑利于從唐楷中跳出來形成自己的風格。
但魏碑良莠不齊,不能隨便亂臨。
初學者可選比較規整的鄭文公碑》、《張猛龍碑》、《元懷墓志》、《張玄墓志》等。
有些魏碑造像題記是石工直接操刀作筆刻鑿而成,有不少錯別字,甚至漏刻錯刻的,具有較強的鑒別能力者才能借鑒吸收,不可拿來就學。
如何臨帖
臨帖,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將字帖置于案前,觀察字的形態、結構、筆劃,領會其精神,再下筆仿寫。
臨帖,容易掌握字帖的筆意,但對把握字的結構位置不足。
(先看看什么是臨帖)對臨將范本置于眼前,開始時須看一筆寫一筆。
背臨不看范本,只憑印象將諸字臨寫下來。
意臨臨寫范本時,追求行氣及整體的神韻和意境。
開始學就要對臨,不要急,可以自己買一本這樣的教材和字帖,慢慢的練。
下面是怎樣選帖。
碑帖是我國歷代書跡保存和流傳的重要形式。
碑是指碑版刻石。
或者說是經過加工而豎起來的石版,俗稱立碑,從我國最古的石碑上看,都沒有刻上文字,豎石僅是作為某種標記,或者說作為某種記號而已。
從秦始皇時開始就在石碑上刻上了文字,以紀其功績。
到了漢代時,碑的應用就很普遍了,作為上層的官吏要刻石立碑紀其政績,作為民間百姓為了紀念賢哲或亡故的先人而在廟堂、道旁或墓前豎碑,這時才稱為碑。
藏碑最多的地方,稱為碑“。
西安市的碑林就算是較大而聞名于世。
帖是把前人的手跡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再拓印成帖,即叫做字帖。
帖起源于唐代,從李世民開始了廣泛應用。
碑帖的用途,在于臨習和欣賞。
我國的碑帖極其豐富,不可能遍臨千帖,所以要有目的、有重點的選擇范本作為學習楷模。
要求:應當選用古代優秀的碑帖和字體。
一般應先學楷書,它點畫規范,筆法豐富,結構端正,法度規矩,集中體現了書法藝術用筆、結構的法則,最便于初學者打基礎。
應該選擇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高水平的第一流碑帖來學習。
這對學到正確的用筆法度和結體原則等書法的基本功及探索書法藝術的規律都有很大的幫助。
風格上,由于我國書法流派眾多風格各異,要選取有代表性的、難易適度的、適合自己、自己也喜歡的。
下面介紹一些碑帖供選擇:楷書類:
【第1句】:《北魏鄭文公碑》
【第2句】:《北魏元懷墓志》
【第3句】:《魏張猛龍碑》
【第4句】:《魏崔敬邕墓志》
【第5句】:褚遂良《大字陽符經》《雁塔圣教序》
【第6句】:歐陽詢《九成醴泉銘》
【第7句】: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第8句】:顏真卿《勤禮碑》、《告自帖》、《麻姑仙壇記》、《顏家廟碑》、《李玄靖碑》
【第9句】: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第10句】:趙孟頫《三門記》《膽巴碑》隸書類:
【第1句】:《乙瑛碑》
【第2句】:《禮器碑》
【第3句】:《張遷碑》
【第4句】:《石門頌》
【第5句】:《曹全碑》
【第6句】:《史晨碑》行書類:
【第1句】:王羲之《蘭亭序》《圣教序》
【第2句】:李邕《李思訓碑》
【第3句】:顏真卿《祭侄稿》
【第4句】:蘇軾《寒食詩帖》
【第5句】:黃庭堅《松風閣詩》
【第6句】:米芾《蜀素帖》《苕溪詩》草書類:
【第1句】: 皇象《急就章》
【第2句】: 王羲之《十七帖》
【第3句】: 孫過庭《書譜》
【第4句】: 張旭《古詩四帖》
【第5句】: 懷素《自敘帖》《圣母帖》《大、小千字文》
【第6句】: 黃庭堅《李白憶舊游詩》《諸上座帖》
【第7句】: 王鐸的草書篆書類:
【第1句】:《散氏盤》
【第2句】:《石鼓文》
【第3句】:《嶧山碑》
【第4句】:李陽冰《三墳記》上面的帖,書店里是可以買到的,網上也有,不過還是書店里比較保險的。
滿意請采納
用什么方法才能寫好毛筆字
寫的最好的話需要練多長時間
你先找本你覺得比較喜歡的字帖進行臨摹,要有耐心和恒心,等你臨摹到很熟練這字體時可以發揮你自己的特性。
關于多長時間能練好就要看你的天賦和恒心了,快的話幾個月能寫出好的毛筆字,長的要3-4年,有的甚至10年8年也寫不好,只要你有這興趣有恒心就肯定能收到很大的收獲的。